开局阵容的合理搭配直接影响初期资源积累和战斗效率。护卫舰作为基础单位,具备高机动性和低成本特性,适合早期快速占领资源点;驱逐舰则凭借均衡的火力与防御能力,成为初期舰队的中坚力量;巡洋舰虽造价较高但能显著提升阵容强度,建议在资源允许后逐步配置。需注意避免过早发展战列舰等高级单位,以免拖累整体发展节奏。
资源采集是开局阶段的核心任务,工程舰的配置尤为关键。小型工程舰初期性价比高,但需搭配仓储型舰船(如AC721重型运载驱逐舰)组成编队,减少往返基地的频率。中型工程舰在科技点满开采设备强化后逐步替换小型舰,实现效率跃升。工程舰加点应优先选择仓库扩容,其次提升开采速度,确保资源链稳定运转。同时需防范新手保护期结束后可能遭遇的工程舰袭击。
科技研发方向需与阵容建设同步规划。初期应优先解锁驱逐舰相关技术,强化对护卫舰的压制能力;中期转向巡洋舰火力与防御研究,为舰队升级铺路。蓝图系统的抽卡机制决定了舰船获取概率,护卫艇(3%)和驱逐舰(2.5%)相对容易获得,应作为主要培养对象。技术值分配遵循前排强化护甲,后排提升输出原则,通过战斗和任务积累强化材料。
战斗编组需构建前排抗伤-中排控制-后排输出的基础体系。FG300装甲型、卡利莱恩特种型等闪避型舰船适合承担前排职责;中排可配置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舰船;后排优先部署刺水母战术护卫舰、苔原级战术驱逐舰等高输出单位。需注意舰船攻击序列遵循从前排到后排的规则,合理站位能最大化火力覆盖效果。舰队总指挥值需控制在300左右,保持机动调整空间。
加入活跃同盟可获取资源支援与战术指导,参与联合行动时注意配合主力成员配置夹击阵容。开拓星系阶段建议采用1金属+1重氢+6晶体的工程舰分配方案,确保驱逐舰量产所需的晶体供应。当基地升至8级并建立前哨站后,可将舰队重心转向巡洋舰为核心的攻坚体系。